编者按:

  2023年末2024年初,多地密集部署地方机构改革。截至目前,至少已有京、沪、渝、津、湘、浙、皖、川、陕等20多个省份披露了地方机构改革重点任务。

  如果说这场从中央到地方压茬推进的机构改革是每个地方的必修课,那么在此之前,山西等地已开展实施三年有余的“小县改革”,其所产生的经验和做法,有没有可能被更多的地方所复制,从而解决更多人口小县所面临的问题,令人期待。

  近日,海报新闻记者走进山西开展人口小县机构改革试点县之一的娄烦县,梳理、复盘整个改革历程,以期找到更多关于这场改革的细节。

  海报新闻首席记者陈嘉伟山西太原报道

  改革推进三年多,山西六个涉改的人口小县,也不同程度晒出了自己的成绩单,这些县在降低“三公”经费、腾退办公用房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。

  但也有担心的声音存在。河曲县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曾向《小康》杂志表达了自己的担心,“有些地方改完之后,事业编人员的数量反而比之前更多了,再加上上级政策的不连续性,我们现在改完,上边换领导后可能又会要求增加人员,到时候我们还得再招人,基层工作人员更多是听命于上级行事,工作非常不好做。”

  事实上,近几十年来,地方已经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,这轮由山西掀起的人口小县机构改革试点将走向何方,能否复制推广?如何打破“精简—膨胀—再精简—再膨胀”的怪圈?还有待观察。

  改革成绩单

  海报新闻记者在走访中发现,山西试点县的机构改革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:一是实行大部制,对职能相近的机构“合并同类项”,甚至打破党政界限,推动加挂牌子或合署办公;二是在部门内部体系上减少中间层级,精简内设机构;三是推进事业单位改革,对“小散乱”单位合并或裁撤重整;四是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。其中事业单位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早已有要求,这次在小县改革中得到了一体推进。

  据娄烦县提供的数据,该县完成53个涉改单位挂牌工作,整合撤并33个单位、精简人员编制341名、下沉乡镇人员编制56名,节约人员经费和运行经费约3410万元、990万元,同时腾退出2.8万平方米办公楼。

  2021年,浮山县安排“三公”经费471万元,比2020年预算减少35万元,下降6.9%。其中车辆购置及运行维护费271万元,比2020年预算减少33万元,下降10.9%;公务接待费200万元,比2020年预算减少2万元,下降1%。

  而在河曲县,随着单位数量的减少,办公场所更加集中,空出办公用房1.05万平方米,为社区活动、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提供了基础保障,县直部门公用经费支出每年减少1050万元,财政供养人员工资福利、“五险一金”等支出每年减少1.33亿元。

  《吕梁日报》刊发的关于石楼县改革的文章举例说,据初步测算,改革后单位运行成本可降低5000余万元,人员经费可减少2200余万元。减下来的经费更好用于基层治理、乡村振兴、民生保障等,同时推进编制资源下沉,富余人员要向基层倾斜,优先保障乡镇用人需求,提升基层基础保障能力和发展水平。随着单位数量的减少,办公场所更加集中,空出办公用房为社区活动、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提供了基础保障。

  不过,降低县域行政成本和财政负担只能算是机构改革最浅表的目的,更深层次的谋局在于提升县域治理效能,以更低的成本换取更高效的县域治理体系,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。

  河曲县的一名干部以城市规划、土地规划、林业规划为例,其称改革前由3个部门审批公示,改革后统一由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审批,特别是副县长兼任局长后,减少了请示层级,时间大大缩短,仅办理流程和公示时间至少可缩短14个工作日。

  对于改革成效,除了实打实减少的经费以及空出的办公用房,另一个重要评价指标还在于群众感受上。

  河曲县的多位受访者表示,河曲县人口少,过去确实存在人浮于事的情况,有时候去办业务跑多趟才办下来,现在方便了许多。

  一名受访者表示,该县人社局社保中心和民政局低保中心整合后,职工养老、工伤、失业保险由原来的需要前往3个窗口、递交3套材料,变为1个窗口、1套材料即可办结。

  改革成功还需更多化学反应

  在采访中,海报新闻记者了解到,机构改革也为部分单位和人员带来困惑和巨大压力。

  娄烦县一名涉改局的副局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在机构改革中,娄烦县某业务领域的三个事业单位合并,编制人员从原来的二十几人降至6人;与此同时,由于原来归属其他部门的相关职权划入,该事业单位的工作量增加了“五六倍”,“一来一去,每个人的工作量呈几何级增加,基层工作人员的压力增加了不少。”

  机构改革后,不少机构及其人员面临“一对多”的局面,所以纵向“条条”能否上下职能重构,显得尤为重要。过往案例表明,上级考核会以是否有单独机构来判断下级部门对某项工作是否重视,在“上下一般粗”情况下,下级部门并没有太大自主权,所以不少机构改革的尝试最终会陷入“精简—膨胀—精简—再膨胀”的怪圈。

  事实上,在“物理结合”后,更多的“化学反应”也被改革的主导者所期待。

  2021年5月,时任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对试点人口小县改革强调,要“真正以职能转变的成效来体现改革的‘化学反应’”;2022年9月山西省委编办负责人在石楼县调研时要求,要健全完善机制,优化内部运行,强化工作衔接,加强上下沟通,完善“一对多”“多对一”机制,促进机构高效运转。要注重统筹推进各项工作,创造性地落实省委、市委决策部署,统筹做好人口小县改革与其他专项改革工作,努力做到机构改革与当前工作“两不误”“两促进”。

  目前,山西的改革还在推进,其效果还有待观察,但值得关注的一点是,这场由山西掀起的改革浪潮,已经卷向了其他地区。

  海报新闻记者注意到,目前安徽、湖南、内蒙古等省份也在推进人口小县机构改革试点工作。

  据湖南日报报道,2023年8月11日,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古丈县调研时表示,要坚持实事求是,一切从实际出发,积极试点推进人口小县机构编制改革,优化政务服务效能,减轻财政供养压力,把有限的财力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。

  2023年7月,安徽省委编办对网友留言进行回复时提到,经安徽省委编委同意,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了4个常住人口较少的县(区)开展人口小县机构改革试点,并组建了省及相关市、县(区)改革工作专班,协调推进试点工作。

  相信随着更多地区加入改革的大潮,更多更好的经验和做法也将被实践出来。

  更多的尝试

  在采访中,海报新闻记者了解到,山西涉改县的机构改革,并没有将改革机械地理解为机构的精简和人员优化,毕竟改革的目的也非通过机构的精简改变当地“吃财政”的局面,而是将“吃财政”吃得更值才是目的。

  比如,山西六个涉改试点县之一的浮山县,在机构改革之际的2021年,还新设置了正科级建制的“浮山厨师劳务产业发展服务中心”。

  海报新闻记者注意到,浮山县是厨师大县,有“山西刀拨面厨师之乡”的资源优势,全县9.9万人中,注册厨师等餐饮领域从业人员就有1.1万人,2019年“浮山厨师”被确定为临汾市市级劳务品牌,2022年被确定为山西省省级劳务品牌。

  为了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,当地在改革中新设立浮山厨师劳务产业发展服务中心,制定发展办法,厚植比较优势。目前,浮山县组建了厨师技能提升培训团队,向相关城市派驻了服务站,在全国逐步发展“老浮山拨面”加盟店,计划在“十四五”末达到300家以上,拉动当地农特产品、冷链物流、特色旅游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。

  此外,海报新闻记者还注意到,在人口小县“瘦身强体”之外,一些人口较少的地区,正在进行行政区划调整。2022年12月,黑龙江省伊春市撤销了乌翠区乌马河、锦山、向阳、曙光四个街道办事处,设立翠峦镇、乌马河镇。2023年1月,伊春市又将友好区的双河子街道、铁林街道撤销,设为双子河镇、铁林镇。黑龙江的另一座城市齐齐哈尔市的碾子山区,也在2022年进行“撤街设镇”,将富强街道撤销设立华安镇。

  逆向操作撤街设镇的背后,依旧是当地人口流失严重的事实。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,2020年伊春总人口为878881人,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48126人相比,减少269245人,下降23.45%,年平均增长率为-2.64%。齐齐哈尔市2020年人口为4067489人,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5367003人相比,减少1299514人,下降24.21%,年平均增长率为-2.73%。

  另据公开资料,2019年8月,经国务院批准,浙江温州的龙港由镇改设为县级市,是目前全国唯一实行“大部制、扁平化”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县级市,直辖102个社区,辖区面积183.99平方公里。2022年龙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70.14亿元,经济指标处于温州前列,常住人口方面由2020年末的46.47万人增加到46.94万人。